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LEOCH的品牌在于质量,在ISO9001质量体系严格执行以下管理:一、设备控制:凡全电脑自动控制的工序(气密性检测、加酸、充电等),务必保证参数的有效执行
屏蔽线缆的应用
综合布线外护套与芯线之间有屏蔽层阻隔的线缆称为屏蔽线缆,屏蔽层(单层或双层)主要由铜、铝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其厚度远小于其趋肤深度。目前,使用广泛的是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TwistedPair),它兼顾双绞线的平衡性和屏蔽层的屏蔽性,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装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屏蔽层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的原理,结合双绞线平衡抵消串扰的传输性能,可以有效防止外部电磁*进入线缆,能够阻止内部信号外泄。
所谓趋肤效应是指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将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磁场又将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会在导体截面上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
4.屏蔽层的接地
《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7.0.4规定: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的接地系统,如单独设置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如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采用屏蔽线缆必须保证良好的独立接地,从而有效抑电磁*,但如果接地方式不当,会直接影响屏蔽效果,无法解决*问题。在实现屏蔽层接地时,还必须注意应将屏蔽层用专用连结器连接(如金属夹钳接),避免产生所谓“猪尾巴”效应(所谓猪尾巴效应,是指电缆屏蔽层接地时没有全方位搭接,导致高频搭接阻抗增大,电磁*耦合电压增加,并且会导致静电电流泄放困难)。
(1)针对不同的传输信号频率,屏蔽接地方式也有不同,可以按照低、高频两种情况进行接地分类。工作频率小于1MHz的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影响较大,故应采用单点接地;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明显变大,需尽量降低地线阻抗,故应采用多点接地;信号工作频率为1~10MHz时,长的走线或接地引线线长小于波长的1/20时用单点接地,否则应用多点接地。
(2)从电路参考点的角度考虑,屏蔽层如做到全程接地,效果好,但现实中却很难实现。屏蔽层接地主要分为单端接地、两端接地和悬浮地(与大地绝缘,特殊情况使用)。综合布线的屏蔽层连接须做到完整、贯通。单端接地时,接地点应通过贯通的屏蔽层连接至建筑物的联合接地体(各楼层弱电间屏蔽线尽汇聚可能采取并联方式);两端接地时,可选择连接至各楼层的保护地,例如机柜内保护地线排、桥架、信息点底盒等,通过保护地上连建筑物的联合接地体。无论单端还是两端接地,都具有一定利弊共存的矛盾,对此,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GB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3.6.8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得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
(2)除(1)项等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较大,宜采用两点接地;静电感应的*较大,可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
单端接地是常用的接地方法,将屏蔽层做等电位单端接地,另一端悬空,屏蔽层上没有形成地回路,不存在地电位差,也就有效地避开了地环路电流,具有高达70dB衰减以上的抗电磁*能力,单端接地在综合布线弱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单端接地的缺点是:屏蔽层上没有环路电流,屏蔽层具有抗电场*能力,而无法防止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缺乏抑制磁场耦合*的能力。
两端接地可以通过外部*电流产生的磁场感应在屏蔽层中产生一个与外部*电流方向的电流,这个电流起到抵销降低*电流的作用。两端接地时,屏蔽层、接地线和大地将构成闭合环路,由于两端地电位的不一致,存在地电位差(电位差小于1Vr.m.s的除外),在屏蔽层中则会产生一个附加地环路电流,从而对缆内的双绞线造成耦合*,且这个电流将使屏蔽层产生次生磁场,对缆内的双绞线形成*,在信号回路中出现杂散的环流造成电流不平衡。由于电磁场的*,反而降低了双绞线屏蔽去耦的能力。
对于高输入或输出阻抗的电路,尤其是在高静电环境中,有必要使用双层屏蔽的线缆,两层屏蔽应是相互绝缘隔离型屏蔽。外层屏蔽必须两端接地,主要是为降低电磁*强度,由于存在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内层屏蔽层必须等电位单点接地,因为外部强度已经降低,尽快放电、消除*才是内层的目的。现实中,除非是有特殊的涉密防护要求,综合布线系统中很少真正用到双屏蔽层线缆,一般是将屏蔽线缆占用的专用桥架、穿线钢管作为外屏蔽层,将屏蔽线缆的屏蔽层作为内屏蔽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