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武士UPS电源 ST3320KS 20KVA/16KW 三进三出在线式应急
金武士UPS电源 ST3320KS 20KVA/16KW 三进三出在线式应急
额定容量 | 20KVA/18KW |
型号 | ST33 20KS |
面板显示 | LCD+LED 显示UPS工作状态、负载大小及故障提示 |
ST33 20KS输入参数
整流器类型 | / |
额定电压 | 380Vac |
输入电压范围 | 207~475Vac 三相四线+接地线 |
输入频率范围 | 40-70Hz(可调) |
电流谐波 | <5% |
输入功率因数 | ≥0.99 |
ST33 20KS输出参数
额定输出功率 | 20KVA / 18K W |
额定输出电压 | 380Vac(1±1%) 三相四线+接地线 |
输出电压失真度 | 失真度<5%(100%非线性负载) |
输出频率 | 在电池逆变工作状态下,输出为额定阻性负载,数量频率应不宽于(50±0.5)Hz |
额定电流 | 30A |
输出功率因数 | ≥0.9 |
输出谐波 | ≤3% |
波峰因素 | 3:1 |
工作方式 | 在线式 |
输出波形 | 正弦波 |
输出过载 | 负载≤110%,60min,105%±5%<负载≤125%±5%:10分钟, ≤150%,维持1min,≥150%,转旁路 |
切换时间(ms) | 市电电池切换时间:≤0ms;旁路逆变切换时间:≤1ms |
保护功能 | 短路保护、输出过载保护、风扇故障告警、电池低压保护、输出过欠压保护、防雷保护 |
通讯功能 | RS232通讯口,SNMP监控卡接口 |
效率 | > 92% |
EOC/EPO | 可选 |
ST33 20KS电池和运行时间
电池型号 |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
标机后备时间 | 30分钟到8小时可选 |
电池包型号 | - |
电池典型充电时间 | 10小时 |
电池电压 | 192Vdc~240Vdc |
电池节数 | 16节或20节可设置 |
充电电流 | 7.5A |
ST33 20KS系统参数及标准
安装方式 | 塔式 |
电磁兼容 | ICE/EN/AS 62040-1;CISPR 22 A级 |
浪涌保护 | ICE/EN 62040-2,满足ICE/EN 61000-4-5 |
防护类型 | IP20 |
ST33 20KS物理指标
L | 710.00 mm |
W | 260.00 mm |
H | 717.00 mm |
重量 | 68 KG |
颜色 | 黑色 |
ST33 20KS环境
工作环境 | 0 - 40 °C |
工作相对湿度 | 20%-90% |
操作高度 | 0-1500米 |
存储温度 | -5 - 45 °C |
存储相对湿度 | 0 - 95% |
存储高度 | 0-1500米 |
听觉噪音距设备表面 1 m 处 | ≤60.00 dB |
ST33 20KS保修
标准质保 | 3年内维修或更换 |
综合考虑当前长时储能技术放电时长和容量、效率、经济性、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日调节、周调节以及季调节场景适用不同的长时储能技术。
在日调节场景下,抽水蓄能是Zui适用的储能技术。当前,火电机组仍是我国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支撑,储能主要用于日间调峰。抽水蓄能凭借技术成熟以及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长时储能的主流方式,而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液流电池和氢储能等仍处在工程示范阶段,在当前市场机制下不具备竞争力。
在一定的调节场景下,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和液流电池等将成为长时储能的主要方式,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电力系统对长时储能的需求增加,将推动多种长时储能技术应用。压缩空气储能依靠大型地下洞穴或地上储气室进行储气,随着深冷液化、超临界等技术取得突破,可作为抽水蓄能的补充。熔盐储热在光热发电、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以及热电联供等场景具有明显优势,是大规模中高温储热的主流技术。液流电池功率和容量解耦,扩容性强,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储能的规模和灵活性。
在季调节场景下,氢储能是Zui适用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方式。到2060年,新能源将成为发电主力且成本大幅降低。由于风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间歇性和反调峰特性,风资源丰富的地区更需要跨季节长时储能来保障季节性电力平衡和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与其他储能方式相比,氢储能在放电时长和容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储存形式多样,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有望成为跨季节长时储能技术的shouxuan。氢储能随着制、储、输、用等方面技术不断突破,成本将大幅降低,能够应用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
需从政策、技术和应用等方面推动长时储能发展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不长的储能技术,以满足各类场景的调节需求。长时储能整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类型较多,商业模式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本也有待下降。为此,需要从政策、技术和应用等三方面推动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在政策方面,建议出台适用于长时储能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完善长时储能相关市场价格机制,建立合理的长效补偿和补偿监管机制,加大对长时储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长时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方面,建议持续跟踪长时储能技术在成本、效率、安全、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研究,适时开展部分长时储能相关矿产资源储备,加强长时储能全产业链经济性与技术成熟度分析,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时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
在应用方面,建议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阶段,分析研判长时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场景适用性,厘清长时储能技术演变路径,统筹发展应用长时储能和短时储能,明确各类储能技术的建设时序和区域布局,更好地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些要求储能配套设备例如ups电源、逆变器、大容量电池等的技术发展必须同步甚至超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