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制造
在绿色制造方面则特别提出,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促进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方遵守行业标准与规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弃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体系。
强化监督管理
在监督管理层面,《规范2018年本》相较于《规范》有所增加,明确提到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当地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现场核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研究机构、检测机构对企业进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对已公告企业产品进行抽查,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根据《暂行办法2018年本》,工信部负责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工作,组织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复核、抽检、公示及公告,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并实施动态管理。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应不低于实际产能的50%。也要求,企业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含配套)项目。对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确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组织论证,论证通过可予以实施。
1、寿命长:采用防蚀结构的重型铅钙合金板栅,及电脑优化设计,确保在正常使用情况下,DELISON电池PKG、PLG系列浮充寿命12年,PS、PK系列浮充寿命为10年。
2、免维护:DELISON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具有良好的氧循环复合能力,防伪标签揭开顶层充电时所产生的氧气几乎被完全吸收,在使用时无需加水,也无需测量电解液的密度。
3、绝不漏液:由于采用严格的无游离酸工艺,确保电池液全部吸附在隔板及极板上,以及双层组合端子熔融焊接加胶封技术,能确保蓄电池可安装在任何位置上使用。
4、一致性好:由于采用先进的电池内化成工艺及在生产过程中严控材料及零配件场地设计,警报系统 太阳能系统 玩 具PK55-12DELISON蓄电池使电池的压差在静态为±10mv,动态为±15mv。
5、高密度大电流:由于采用专业化设计的板栅结构,和端子二次焊接技术的应用,确保低内阻,使蓄电池具有较高的重量比能量及良好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6、深放电恢复性能好:充电量设为放电量的100~120%德力森蓄电池生产厂家DELISON蓄电池采用独特的板栅结构和电解液配方,确保在深放电后具有良好的恢复性能。
7、自放电率极低:在25℃室温下,静置28天自放电率小于2%。
8、安全可靠的防爆排气系统:可使蓄电池在非正常使用时1.86(10小时率),消除由于压力过大产生的爆裂风险。
一、德力森蓄电池的安装位置要求
1、 蓄电池应离开热源和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应大于0.5米。
2、 蓄电池应避免阳光直射,不能置于封闭容器中,不能置于有放射性、红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有机溶剂气体和腐蚀气体的环境中。
3、 蓄电池室应有经常照明和事故照明,其照明器具应布置在走道上方。
4、蓄电池室地面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当蓄电池布置在楼板上时,应向土建设计提供荷重要求。***好将蓄电池布置在单独的蓄电池室内,电池组周围应留有足够空间以便通风和维护电池。
为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信部在2015年颁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称规范)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并且在今年1月2日公开征求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以下称规范2018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本)》(以下称暂行办法2018年本)的意见,新的修订版就将明天(2月15日)正式施行。
为此,吴声汽车记者对新旧版本的文件做了比对,进行梳理。吴声汽车记者注意到,对比之前发布的文件,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和《管理暂行办法》在技术、材料,以及管理等多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强调技术升级 取消规模限制
《规范》中曾提到企业应满足多项规模要求: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负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隔膜年产能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电解液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电解质产能不低于500吨。
《规范2018年本》取消了对生产规模的相关要求,而是针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应具有电池正负极材料铁、锌、铜等金属有害杂质检测能力,检测精度由不低于1ppm,到不低于10ppb,要求提高了100倍;二是规定研发经费不得低于当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
除《规范2018年本》不再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或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改为鼓励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或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有表示,这一调整似乎意味着将锂离子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交给市场,可以在行业中淘汰不合格企业,从而促进锂离子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鼓励智能制造
相较旧版而言,《规范2018年本》增加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相关规定。
在智能制造方面,鼓励企业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自动化装备升级,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鼓励企业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鼓励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