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ZXDU58 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48V120A 中兴ZXDU58 B121
中兴ZXDU58 B121 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中兴ZXDU58 B121跟踪国际通信电源技术发展的*动态,采用先进的电源控制技术和器件。
2、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和自动均流技术,使系统容量可以按N+1 备份,方
便扩容。
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3、 中兴ZXDU58 B121全智能设计,配置集中监控单元,具有“三遥”(遥测、遥信、遥控)功能,
实现计算机管理。可以通过与远端监控中心通信,实现无人值守,符合现
代通信技术发展的要求。
4、电源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实时对整流器和交直流配电的各种
参数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
5、中兴ZXDU58 B121采用单相交流电压输入,具有极宽的输入电压范围,适用于电力不稳定的
地区。
6、配置灵活,*多可配置 4 个开关整流器。开关整流器具有热插拔功能。
7、具有电池自动管理功能。监控单元自动测量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电流,并可
控制整流器对电池进行浮充/均充。
8、提供二次下电功能。当系统转为电池供电时,电池电压过低后有声光告警。
根据负载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将负载分两组切除,以保证重要的负载有较
长的工作时间。
9、系统采用多级防雷技术,使整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0、采用智能风冷方式,整个系统具有极低的噪音。
11、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MTBF≥2.2×105 h。
12、中兴ZXDU58 B121整机结构紧凑,在单个机箱上实现交直流配电、整流、电池充/放电管理和
集中监控。
中兴ZXDU58 B121的技术规格
1、中兴ZXDU58 B121的使用环境
工作温度 -40℃ ~ +55℃,推荐+15℃ ~ +25℃
存储温度 -40℃ ~ +70℃
相对湿度 10%~90%,推荐40%~60%
大气压70 kPa ~ 106 kPa
场地要求
没有导电尘埃和腐蚀性气体,没有**危险,没有震动颠簸,
地板倾角≤5°
2、中兴ZXDU58 B121的交流配电
额定输入电压 单相 220 V
可波动电压范围80 V ~ 300 V
**输入电流100 A
输入功率因数≥0.99(满载)
C 级防雷泄放电流≤40 kA
D 级防雷泄放电流≤20 kA
交流备用输出
2 路,其中1 路为单相三孔16 A 维修插座,另1 路为单相 32
A 交流备用输出
3、中兴ZXDU58 B121的直流配电
输出电压 -42 V ~ -58 V 可调
输出电流 120 A(满配置)
负载输出 6路,各路容量可为6 A~63 A
电池输入标准配置:2 路电池输入,100 A 空开
衡重杂音电压 < 2 mV
峰-峰值杂音电压≤150 mV(20 MHz 带宽)
效率 ≥90%(额定输入满载情况下)
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48V120A是一款高品质的电源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作为中兴公司的产品,这款电源系统完美地诠释了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专业与实力。
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的品牌属性可谓是一等一的。中兴作为国内**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其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素有口碑。中兴的品牌以优异的性能和稳定可靠的品质而著称,这也使得中兴成为了众多通信行业客户的**品牌。而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的品牌属性则更加凸显了中兴的品质。
中兴ZXDU58 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的型号属性为ZXDU58B121。它是中兴公司推出的一款高品质电源系统,可有效为通信设备提供持续、稳定、高效的电源。这款电源系统可以实现48V120A的输出,满足大部分通信设备的需求,其稳定可靠的性能可为通信设备提供长时间的安全保障。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的领先技术也为中兴电源系统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中兴作为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核心优势之一。
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的产地为广东。这也体现了中兴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的品牌属性,广东作为中国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这也为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使中兴不断发展壮大。
来说,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48V120A无论是品牌、型号还是产地,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为通信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支持,使得通信设备可以稳定运行,并且使用寿命也能够得到有效地延长。作为一款高品质的电源系统,中兴ZXDU58B121嵌入式通信电源系统无疑将会成为通信行业客户的**选择。
菏泽,中国古代大泽名。原为天然古泽,上古九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诸。”因其地有菏山而得名,是菏泽市之名的来源之本。
上古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遗址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在历史上居于神圣地位。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帝尧十三岁封于陶(今菏泽市定陶区),即位百载,崩於成阳,葬於谷林(成阳、谷林皆在今菏泽市鄄城县境内)。舜生於姚墟(菏泽市鄄城县境内),耕於历山(鄄城历山),渔於雷泽,陶於河滨(菏泽之滨)。伏羲是中华民族乃至东亚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尧舜是中华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他们都与今山东菏泽地区息息相关,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泽。菏泽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名称来源编辑 播报
菏泽,山东菏泽市境内古泽,故址在今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因其地有菏山而得名,是菏泽之名的来源之本。
菏泽之名见于文字记载,*早在《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至于菏”,即此。菏泽为菏水与济水所汇,它西纳济水,通黄河;东出菏水,接泗水,再南通淮河、长江、东海;东北出济水入大野泽,又东北,经济南北,东流入海。菏泽还北连雷泽,通濮水、羊里水、瓠子河;南纳黄沟枝流,通孟诸泽,是古代中原一带水上交通枢纽。
《汉书·地理志》载:“《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唐《括地志》载:“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唐《元和郡县图志》曹州济阴县下载:菏泽在(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宋初《太平寰宇记》济阴县下:“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北”。北周统一北方后,保留了东兖州,就是兖州。把西兖州改为了曹州。[1]
据《康熙字典》引用汉时文献《风俗通·山川篇》:“水草交厝,名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泽能蓄水,但水又不深,且长满水草,生有万物,是人类生存之所在。
根据众多文献记载,古菏泽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十几里的狭长水泽。《括地志》已把菏泽称为龙池,又把菏泽称为九卿陂。陂者,即菏泽水已很浅。
“菏**泽孕华胥,曹州大地育牡丹。”古代,曹州南有菏山、菏水,北有雷泽湖,故名菏泽。 [2]
历史变迁编辑 播报
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黄河之水通过五丈河进入菏泽,再经济水、入大野泽,再东入海以利漕运。《太平寰宇记》载:“乾德元年(公元963),东疏菏水,漕转兵食于(定陶)镇,置发运务。”如此看,东京通往菏泽的漕运十分畅通,“帛粟自广济河而西至京师者,京东之十七州。”漕运的水源是黄河之水,位于定陶、巨野交界处的菏泽,又有了水源保障。
北宋漕运要道广济河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五月,黄河大决滑州韩村,使广济河淤塞,菏泽淤浅。咸平三年(公元1000)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帚,浮钜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命使率诸州丁男二万人塞之”。这两次河决,基本淤塞了广济河(五丈河),淤浅菏泽、大野泽及二泽之间的济水,广济河运中断。漕运虽不成,然菏泽之源五丈河(广济河)却得到疏通,菏泽之水尚存。
宋仁宗天圣年间,广济河曹州以下改道,菏泽水源断绝。元丰五年(公元1082)三月,“罢广济河漕运司,移上传物自淮阳军界入汴,以清河撵运司为名”。从此,广济河漕运渐废,菏泽水域已完全淤浅,不能行舟。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黄河在菏泽市全境由北往南漫流达四十年之久,菏泽水面彻底淤平。
挖掘
菏泽元代古沉船复原图
2010年,一艘深埋600多年的元代古沉船在菏泽“浮出”水面。考古专家认定沉船的年代为元代,这是我省首次发现元代大型古沉船。这艘古沉船保存之好、考古成果之丰,大大出乎专家预料。沉船出土元代瓷器数量之丰富、包含的窑口之多特别是出土梅瓶等青花瓷器,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包括陶器、漆器、玉石、玛瑙、金饰、木尺等,而这些文物中甚至囊括了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特别典型的是元代青花龙纹梅瓶、磁窑龙纹罐和钧窑影青釉杯盏,以及长约49厘米、对我国古代度量衡研究有重大意义。
经考证,沉船所处的位置,就是宋代的广济河,是当时的四大漕河之一。广济河在金末元初的一段时间里,一度成为了黄河的主要行洪河道,史称黄河北支。直到元朝晚期,黄河得到有效治理,黄河北支才与黄河分道扬镳,并与会通河相接。此时,也正值运河的徐州到济宁段停航的时期,凡是运河上需经此段的船只,都要绕道到黄河北支上来,或由此北上梁山入会通河去元大都,或东南去徐州至杭州,故当时的黄河北支又一度成为了“小运河”。到了明朝,黄河北支改称为澭河。赵王河,就在古沉船出土点以西约1000米处,说明元朝时期的黄河北支,在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其河床向西移动了近1000米。
记载
《汉书·地理志》记载,菏泽在定陶东。经多次对定陶县进行文物普查,在定陶县东北部的陈集镇、孟海镇、半堤镇、仿山镇、杜堂镇的北半部一带,没有发现堌堆遗址。而定陶县西北方向一带堌堆遗址却甚为密集。古人依水而居,由此可以认为,定陶县东北部未见堌堆的这几个乡镇的范围,应为菏泽的大体方位和位置这一范围的周围发现有多处堌堆遗址存在,若以堌堆遗址作为菏泽四至界限的话,定陶县东北7公里的戚姬寺遗址(龙山文化)和半堤镇西荆城遗址(初定为夏商)为菏泽之南岸,定陶县正北6公里的仿山遗址(龙山文化)和开发区岳程办事处的刘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当菏泽之西岸,牡丹区沙土镇的曹寺遗址(龙山文化)为菏泽之北岸,成武县汶上集镇的纪河寺遗址和巨野县柳林镇的玉皇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当为之东岸。若将这些堌堆连起线来,将形成东西长、南北宽,略成椭圆形的菏泽水域、若判断无误,菏泽的水域面积约在500平方公里左右(东西长约25、南北宽约20公里)。
水系分布编辑 播报
古水系
禹贡所载随山浚川图和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禹贡所载随山浚川图和九州山川实证总图(2张)
五万年以前,山东省菏泽市境内是个巨大低洼沼泽水域。在漫长岁月中,经西来黄河、东来汶、泗挟带泥沙的填冲,至1.5万年前后,渐渐形成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菏水、氾水、沮水、灉水、汳水、黄沟水、包水、黄沟枝水、羊里水(瓠子河)等四泽十水水系。约在八千年前后,走下高原的中华先民陆续定居于四泽十水岸边,渔猎、农耕,繁衍生息。菏泽境内古四泽十水岸边现存的三百余处上古先民遗址,满载北辛(裴李岗)、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乃至秦汉时不间断的文化内涵,充分证明了四泽十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之水。
汉以后,由于黄河的泛淤,四泽十水陆续淤浅;金以后,黄河长期泛淹菏泽之境,境内平均被黄河泥沙覆盖6--8米,四泽十水彻底淤为平地。长期以来,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为探研四泽的确切方位和十水的具体流经,作了大量研究梳理,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菏泽境内古代四泽十水
名称
菏泽
雷夏泽(雷泽)
孟渚泽
大野泽
济水
雝水(澭水)
菏水
氾水
沮水
汳水(汴水)
黄沟水
包水
黄沟枝流
瓠子河
雷夏泽
雷泽,境内古泽,亦作"靁泽",又名雷泽、龙泽,故址在今菏泽城东北60里。
生命之泽 ~菏泽
生命之泽 ~菏泽(22张)
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舜渔于雷泽,即此。伏羲是中华民族乃至东亚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舜是中华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他们都与雷泽息息相关。雷泽,在历史上居于神圣地位,是养育中华先民的生命之泽。《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汉朝学者郑玄说:“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水经注》瓠子河下载:“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数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唐初《括地志·濮州》雷泽县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又载:“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里。”雷泽的方位应在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
由于黄河的不断泛淹,雷泽水面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不断淤浅和退缩,到北魏时,其水域仅有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五代、北宋时期的黄河屡决滑州和濮阳,大水东注,灌淤雷泽,再淤大野泽。《新五代史·段凝传》说:段凝为阻唐兵,自酸枣(今延津县)决黄河,水往东注,为患曹、濮,淤雷泽、大野泽。公元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阻金兵,洪水主流先入雷泽,后入大野泽,其水在菏泽境内漫流,雷泽、大野泽成了黄河的主河道,黄河泥沙逐渐将雷泽、大野泽、菏泽淤为平地。
《左传》记载尧舜时董父在鬷川(古三鬷国,今定陶区境内)为帝舜养龙的事。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这“四泽十水”成了北方巨型湾鳄的**生栖之地。鬷川,在今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也。菏泽诸泽水系中产鳄鱼的*后记载是《后汉书》载“延光三年,龙两见濮阳”,又载“龙见於句阳”。句阳,汉时句阳县,今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之东北一带。其县域范围东北辖雷泽西南水面:濮水、句水上游通濮阳。说明在东汉末年,雷泽水系中还有鳄鱼的存在。
孟诸泽
孟诸泽,或孟渚泽,菏泽市境内古泽,故址在今菏泽市曹县东南、单县西南。《左传》称之为盟都,《禹贡》称之为孟猪,即“导菏泽,被孟猪”;《周礼》称之为望诸,《史记》谓之为明都,《汉书》谓之盟诸。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云:“孟猪、明都、望都,皆同声假借”。明、清以后的文献皆称此泽为孟诸。
孟诸泽是四千前有虞部落的发祥地之一,是夏朝第六代国君少康的复兴地,商汤氏族的龙兴地。
《本经训》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在神话传说中,天下洪水是由共工造成的。这里所说的“空桑”,乃古地名。据考在今鲁西南一带。“薄”者,音“迫”也,这是说由共工带来的洪水,已经迫近了鲁西南一带,也就是说孟渚一带。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典籍又载:“江淮通流,民皆上丘陵,赴树木”,“水逆行……”“蛇龙居之,民无定所。”夏禹之前的孟渚泽是一片无际河泽。除典籍之外在中国许多古代神话故事中,也能窥见和证明孟渚泽洪水浩大的样子。如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海外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鲁地在北,孟渚属鲁。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又如《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也提到了孟渚:“……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鲲鱼是传说中海中的大雨,多居于北海。每天早晨从北海到昆仑,从昆仑到河北碣石稍作休息后再往东南,晚上就栖在孟渚泽大湖中,次日游东海。如果孟渚无水鲲鱼便不会栖于此的。由此也可说明:古时孟渚是一片洪波河泽,夏禹之后,洪水退去而形成了大泽。
四千年前的孟诸泽,水域面积覆盖今菏泽市单县西南部和曹县的南部。该泽西纳源于黄河的古汳水,东出汳水,入泗水,通连江淮;北出黄沟枝水,通济水入菏泽,是上古水上交通一个重要枢纽。经过千百年黄河泥沙的淤积,至春秋时孟诸泽已一分为二:西曰蒙泽,东曰孟诸泽。汉时,单县西南曹庄乡东境林台集是水陆码头,说明此时孟诸泽已南缩;唐时,孟诸泽尚有周五十里的水面;天宝三年,李白、杜甫、高适曾同游孟诸泽,写下了游孟诸泽的诗篇。金大定八年(1168年),滑县李固渡决口,黄河改道于商丘与曹、单之间,孟诸泽遂被湮灭。
孟渚泽地处荒僻,人烟稀少。河湖相连、水草丰茂,荒木杂树丛生,除无数珍禽异兽之外,多有猛兽蛇虫出没。据现代科研人员统计:除了湖中各种鱼类外,大泽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不下10种,二级保护鸟类达70余种。除鸟类外,还有兽类26种,爬行动物36种。大泽中还生长着许多野生药材,主要有白茅根、蒲黄、小蓟、香附、菟丝子、葶苈子、百合、益母草、半夏、车前子、连翘等近百种。
如今孟渚泽已与浮龙湖、月亮湾、葫芦岛等诸多名胜区连成一体。为人们到这里寻幽探胜,凭今吊古,骑马射猎,水上观光等一应休闲娱乐提供了一处**场所。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大泽、广野泽,故址在今菏泽市巨野县北,五代时命名的梁山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书·禹贡》:“大野既潴。”《周礼·职方》兖州:“其泽薮曰大野。”《左传·哀公四十年》“西狩于大野”,即此。
“西狩获麟”。据《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详解为:“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取之。”《公羊传》详解为:“麟者,仁兽也,有**则至,无**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至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衿。……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据《元和郡县图志》:“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德四年(621年),于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今巨野县东十二里左右有麒麟镇,还有一村名叫获麟集,327国道路北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麟冢”,又叫“麒麟台”。巨野县城内有“西狩获麟”大型石雕。
《山海经》记载炎帝女儿精卫衔石填东海故事中的“东海”就是指的大野泽,说明远古时即有大野泽。 大野泽为古济水所汇。该泽西通雷泽;西南纳济水连通菏泽;东北出济水,再东北经济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因交通之便,水产丰富,自古是先民生存争夺之地。《尔雅》云:大野泽、钜野泽乃一泽二名。汉以前文献称大野,《史记》始有巨野泽之称。唐、宋以后,多称巨野。
该泽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蚩尤带领八十一氏族生活在大野泽周围。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春秋时巨野泽在今巨野城西、北、东三面,呈门字型,环城而水。泽东西长约百里,南北宽约三十里。南朝,刘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元和郡县志》则具体记载到:“大野泽一名巨野泽,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大名舆地名胜》载:“巨野泽,宋时与梁山泊汇而为一。”
组成部分
菏水,是古代沟通济水、泗水、淮水,贯通东、西、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之河,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禹贡》称菏水,《汉书》称泗水,《说文》、《水经》又称菏水,而《水经注》却称为菏泽。
菏水是一条古老河道。按《水经注》,菏水至湖陵,除经过乘氏县、昌邑城、金乡、东缗、谷亭等城外,沿途还散布着若干大汶口至龙山、商、周文化遗址,足以说明菏水形成年代的远久。依今之地名,菏水流经:定陶区东北孟海镇北出菏泽,经柳林镇张表村北,东流……万丰镇、营里镇南,至西侯楼折而东北流,再东流,入金乡县境,过羊山镇南、金乡县北(古东缗城)。再东流,至鱼台县南(谷亭城),汇由钜野县流入之黄水。菏水又东流五十二里至鱼台县张楼镇(湖陆县)南,汇入泗水,泗水又东南流,经沛县、徐州,至下邳入淮河。 《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厥篚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菏。”菏水通菏泽,菏泽通济水,从而贡船可逆济水而上洛阳、镐京。又云:“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厥贡惟金三品,……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又云:“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贷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由于受黄河决溢而淤垫,菏水在五代时已湮塞不通。
唐代禹贡山川地理图
唐代禹贡山川地理图(3张)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部分;下文的“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是河南部分。《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水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今菏泽市牡丹区尚存济渎庙。
据《菏泽县志》载:自汉以后济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仪封县界流入曹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定陶县南谓之南济;二是自隶东明县流入,经菏泽县南谓之北济,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泽),北经郓城县南,又东北入东平州界。再经大清河(当时的济水下段)入渤海。
濮水
濮水是流经古菏泽区域的一条重要河流,是雷夏泽和巨野泽的水源之一。濮阳、濮州都从濮水得名。
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濮上”之濮。一称濮渠水。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县西,东北流;一支首受河(黄河)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长垣县西。东流经县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称北濮水,东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牡丹区北注入雷夏泽,又东入巨野泽。历代上下游各支时或此通彼塞,时或此塞彼通,故《汉书・地理志》、《左传》杜预注、《水经注》、《元和志》等书所载经流不尽相同。后因济水涸竭,黄河改道,故道渐堙。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钓于濮水,今存庄子钓鱼台。晋楚城濮之战就发生在今鄄城县西北一带,今存城濮之战遗址。
氾(fan)水,济水的支流之一,流经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南、曹县北,汇入古菏泽,是一条比较古老的河道。因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定陶区官堌堆),使该水名垂后世。
氾水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尔雅·释水》曰:“水决复入为氾”。即从主流分出后,又流回主流的河水,称为氾。《水经注》:氾水西分济渎,东北经济阴郡南,……氾水又东,合于菏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东汉人张晏云:“氾水在济阴界”;《寰宇记》济阴县下云:“氾水在县南,上承菏水”。《寰宇记》又云:“汉祖坛在(济阴)县东北二十里,汉高五年,即位于定陶氾水之阳,故立坛。《史记》、《汉书》、(唐《括地志》)、《通典》、《元和志》、《舆地胜览》、《大元混—舆地纪胜》等历史、地理著作无不记载了氾水。
沮水,雷夏泽的重要水源之一。《书·禹贡》中说:“雷夏既泽,澭沮会同”,即此。《水经注》记载,北济当是《禹贡》中沮水。沮水远古有之,宋末金初,沮水堙废。
《水经注·济水》云:“北济水自济阳县北,东北经煮枣(今山东菏泽境内)城南。《郡国志》曰:冤句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二十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经冤句县故城北,又东北经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经定陶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即澭水)合。”
史书考辩:按《水经注》记载,北济当是《禹贡》中沮水。沮水的流域地名:武父济阳县城:《水经注·济水一》:“济水又东经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刘秀)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元和志》云:“济阳故城在冤句县西南五十里”。沮水从城西出济水,经城北,往东北流,过煮枣城南。《后汉书·郡国志》:“冤句有煮枣”;《元和郡县图志》:“煮枣城在县(冤句县)西北四十里”。沮水从其南四十里,往东北流。《读史方舆纪要》曹州下云:吕都县城在州西南二十里,汉县,属济阴郡。此城似应在今吕陵镇南若干里。沮水从其南,东流。经定陶故城北三十里东北流,与澭水(南濮水)合流,北入雷夏泽。